12日下午,工作组来到永平县中心敬老院参加复旦大学和爱心企业联合捐建电梯的启用仪式。
然而目前有5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以及复发的肝癌患者,由于身体耐受或疾病情况等原因,无法进行手术或者放化疗,或者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李文涛教授说,就像我们这位接受治疗的患者,她是一位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肝转移的患者,肝内多发病灶,患者无法接受外科治疗,同时不愿意接受放化疗,得知我们开展的这项新技术前来就诊,经认真筛选评估,该患者符合治疗条件,经充分术前准备,患者接受了肝脏肿瘤多模态消融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在治疗效果上,避免了血管热沉降效应,组织消融均一性好。
前期,徐学敏教授团队协同李文涛教授团队,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影像引导的多模态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临床解决方案为依托,通过多次技术迭代,历时5年的反复应用验证,成功研发集超低温冷冻与射频加热于一体的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创新,为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解决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治疗通过个性化手术规划激发抗肿瘤免疫响应,通过释放原位肿瘤疫苗,激活天然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系统,给自己的机体建立起一道防御外部‘坏家伙攻击的自身‘屏障,通过局部消融,实现全身疗效,有效降低复发转移转移风险。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全球首款集超低温冷冻与射频消融治疗于一体的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目前已全面开展临床试验,并在近期完成了全球首例肝脏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与上海交通大学携手打造了医工结合以及产、学、研、医一体化建设的平台,针对肿瘤介入治疗的瓶颈问题,长期以来开展全方位的医疗创新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治疗通过个性化手术规划激发抗肿瘤免疫响应,通过释放原位肿瘤疫苗,激活天然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系统,给自己的机体建立起一道防御外部‘坏家伙攻击的自身‘屏障,通过局部消融,实现全身疗效,有效降低复发转移转移风险。该系统在临床中全面开展临床试验是双方开展医工携手以来,首次完成成果转化,标志着研发团队已经完成从研到产的重要跨越,实现了该领域国产医疗设备的国际领先地位。大学与中学进行衔接培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提前对接,对学生培养究竟有哪些好处?在5月21日的论坛前夕,笔者回访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和南洋模范中学。
在走出去送课程上门的导师制计划、微课、博学计划、卓越计划,走进来的先修课堂基础上,5月21日当天复旦还将启动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项目,为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更广的平台。老师突破单一学科视野,将科学与艺术多领域贯通,课程内容和形式多样,聚焦前沿研究和跨学科领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0级人工智能班的复旦附中毕业生袁樱,选修了《人工智能导论》微课。博学计划的创立初衷是请大学学者走入中学课堂,让学生接触到课本之外更加广阔丰富的世界。
期中要求学生提交听课笔记和阶段反思,举行座谈,并将学生想法及时反馈给复旦,形成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2014年,第一期导师制计划落地上中。
此外,每周日晚周末大讲座为同学们拓宽学科视野。而南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表现,时常获得复旦老师好评。数、理、化、生等学科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不少家长对着课程表发出惊叹,复旦给中学生授课的团队太强了。
这对学生选择未来学术道路,至关重要。她在高中阶段对人工智能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探索,激发她对该领域的兴趣,也成为她后来选择目前专业的原因之一。每周二、四晚上,复旦的专家、学者会准时赶到上中校园,以导师的身份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学科指导,还会和他们一起讨论人生规划和专业选择。他们的反馈,我们也充分了解。
平面上有很多点,怎么找一条直线,使它尽可能‘接近这些点?这种乍一看不是特别难、但很有意思的题目,让我一下子明白原来大学研究这种题目,和高中刷的题不一样。冯萍期待高校能为中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中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走近大师和名家,在学术研究、科学创新引领方面树立起远大志向。
2016年,导师制计划内容增加了微课程,每个学生一学期可选2门课,每门课持续6周。他对赵东元院士的材料学讲座印象深刻。
南洋模范中学教务中心主任冯萍举例介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张晓虹老师将上海城市地理考察活动融入史地微课,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城市文化地标,边走边学,在历史建筑与城市布局中‘沉浸式学习了解上海城市历史演变,广受学生欢迎。课程为高中生量身定制。慕课在线课程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师生们通过无线网络,更便捷地开展教学。赵院士强调物理学是材料学的重要支撑。有趣的是,博学计划的课堂里也出现了不少华二年轻教师的身影。目前,学校还在探索建立四大学院,打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突破大学与中学的评价壁垒。
此外,学校还尝试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对微课授课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并与大学的学术素养评价相衔接。如何实现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合作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如何实现早发现和早培养?…… 5月21日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将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9级复旦数学系厉茗,在上海中学读书时,参加了复旦导师制计划,至今依然对复旦数学学院高卫国教授的课记忆犹新。(图片:复旦附中、上中、华二、南模供图) 制图:复旦教务处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
双方对彼此都竖起了大拇指。已经大三的她,依然记得物理学系教授封东来生动讲述高温超导,依然记得历史系姚大力教授讲中国历史时旁征博引的场景。
复旦多位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如金力、张人禾、毛颖、葛剑雄、葛兆光等等,都曾在上中上课,讲座广受欢迎。该计划希望在高中生学术方向、学术兴趣、学术素养培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有余力、对学术有兴趣的高中生提供发展平台。除了理论学习,复旦附中还将实践体验与微课学习挂钩,从而形成一条连贯的线索。如今,博学计划迎来第三个年头。
今后,全国各地更多像厉茗一样优秀的学生,有望在中学阶段就能得到大学老师的指点。朱臻说,这个计划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到现在,主要是专家教授、参与的老师、学生、家长了解了计划的方方面面。
【唐晓鹏 寄语论坛】为国育才,需要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无论是横向的大学之间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转学转校,还是纵向的大中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都应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更好地为人才提供成长通道。华二教务处唐晓鹏副主任介绍,博学计划给学生带来的,绝不只是学科知识上的衔接,更是对高校学者在学术探索精神上的耳濡目染,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风采。
不仅如此,修读导师制计划的上中学生,可在寒暑假期间,进复旦体验大学生活,选修暑期课程并借阅图书馆图书近日,北极大学联盟大会正式通过复旦大学成为该联盟的成员单位。
该联盟成立于2001年6月12日,成员包括环北极八国的正式成员及非北极国家或地区的准成员。作为中国已建立的极地研究网络成员之一,复旦大学在北极研究、大气与海洋科学以及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已有成员单位226个,其中187个正式成员、39个准成员。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
加入北极大学联盟将进一步提升复旦大学在北极、气象、环境、海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加强与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北极大学联盟(UArctic)是一个在北极理事会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主要由环北极国家的大学和研究组织共同组建的联盟
加入北极大学联盟将进一步提升复旦大学在北极、气象、环境、海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加强与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截至目前,已有成员单位226个,其中187个正式成员、39个准成员。
北极大学联盟(UArctic)是一个在北极理事会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主要由环北极国家的大学和研究组织共同组建的联盟。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